虎嗅科技年報公布 神秘大客戶名單背后藏著多少秘密

2016/04/21 12:21      唐茗熙

擅長盯著別人家的財務數(shù)據把人家往死里吊打的虎嗅科技(以下簡稱“虎嗅網”)這一次換位了。

近日,虎嗅網披露了登陸新三板后的第一份成績單:2015年年報。數(shù)據顯示,該公司2015年全年實現(xiàn)營業(yè)收入1652.9萬元,增長164.57%;實現(xiàn)凈利潤82.1萬元,同樣增長244.3%。不過其中的一項數(shù)據卻引發(fā)了投資者的廣泛關注:在虎嗅網的82.1萬元的凈利潤中,有71.4萬元為銀行理財產品收益所貢獻,在扣除包括理財收在內的非經常性損益盈虧相抵之后,虎嗅網的實際凈利潤只有30萬元,相比上新三板之前的2014年49.8萬元的扣非后的凈利潤驟降了約4成,隨之而來的口水也就可想而知。這一點,擅長剖析別人的虎嗅網顯然心知肚明,于是,在年報中首先讓大家看到的是一份洋洋灑灑為自己“帶鹽”的董事長致投資者的一封信。

在這紙公開信中,其董事長和管理層不僅對虎嗅網扣非后的凈利潤大幅下滑的事實絕口不提,反而極力搬出各種理由為公司業(yè)績低于市場預期而開脫,這與虎嗅平時點評其它上市公司財報時吹毛求疵的態(tài)度形成鮮明對比。

眾所周知,虎嗅網一向以雞蛋里挑骨頭的眼神審視其它上市公司或準IPO的財報而著稱,姑且不論這種姿態(tài)給虎嗅網到底帶來了多少廣告和其它收入來源,單是這一次戲劇性的角的轉換,就讓人玩味無窮——這一次,被雞蛋里挑骨頭的不是別人,正是虎嗅網自己,昔日高居臺上的“犀利哥”如今卻淪為了臺下被“犀利”的對象。

筆者今天無意討論虎嗅網的年報數(shù)字本身(有機會會把虎嗅上市前后兩年的數(shù)據和大家好好擺一擺),更無意針對李岷童鞋的矯情(有時間花四個月準備一封信的借口卻拿不出一個有力的產品或者是方向,據說開發(fā)的錢已經花了不少了),筆者認為,虎嗅網年報中更值得外界關注的,莫過于被其遮遮掩掩的大客戶名單。

早在上市之初,虎嗅網就被業(yè)界指責借輿論大棒的威逼來獲取客戶,大發(fā)不義之財,可正當市場人士想借著其年報披露的資料一探究竟,想了解虎嗅網的主要客戶與其曾經吊打過的對象之間到底有多大的“交集”之時,虎嗅網卻偏偏對這樣的敏感資料諱莫如深,百般掩飾,發(fā)布了一份形同影子客戶的大客戶名單。

根據虎嗅網披露的年報資料,公司2015年前五大客戶中,除了京東和中國平安外,其它三名分別為天津東方傳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上海百浮思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和英仕互聯(lián)(北京)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并且占據的客戶榜單的前三,三者分別為虎嗅網貢獻了127.7萬元,91.1萬元和89.4萬元的收入。

很顯然,從相關公開資料來看,這些公司主要是跟虎嗅網有緊密合作關系的外部代理商,而不是虎嗅網真正的最終客戶。也就是說,終端客戶與虎嗅網之間的合作,最終還需要通過第三方代理商的牽線搭橋才能完成,如此一來,到底是誰通過虎嗅網投放了廣告或進行了其它方面合作,外界仍然很難知曉。而有了第三方代理商的這一工具,虎嗅網就可以在監(jiān)管規(guī)定與隱藏灰色地帶的現(xiàn)實需求之間游刃有余,因為虎嗅網既可以搬出代理人作掩護來滿監(jiān)管層的強制要求披露大客戶名單的信披規(guī)定,同時又最大限度地隱藏自己最不愿為外界所知的敏感信息,可謂一石二鳥。

至于虎嗅網公布的幌子大客戶背后,到底隱藏著多少秘密,這一點恐怕只有虎嗅網的高管自己心里明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