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阿里巴巴對新浪微博股權的收購在網上被稱為“阿里浪”,關于這個新聞各路媒體已經解讀得夠多,但這事對未來商業(yè)零售格局的沖擊夠大,仍有必要繼續(xù)說說。
對于“阿里巴巴收購新浪微博18%股權、未來可能增加到30%并控股”一事,筆者認為,這個中國最大的電商平臺和最大的社交平臺聯姻而成的社會化電商平臺一旦獲得成功,將改寫整個商業(yè)版圖,并不亞于馬云此前在商業(yè)世界里打造的電商系統。
2012年,由于受到電商崛起的威脅,傳統零售業(yè)雖然整體規(guī)模仍保持一定增長,但增速明顯下滑。現在,在PC端電商爆炸性增長之后,接踵而至的將是基于移動終端的電商的爆炸式增長。雖然迄今為止,作為移動互聯網終端的微博、微信的商業(yè)化探尋都還只不過才打開了一條門縫,但沒有人會懷疑,一個新的商業(yè)時代已經開啟,已經搶到船票的阿里巴巴和騰訊將使其商業(yè)模式越來越清晰。
姑且來展望一下馬云可以利用新浪微博做些什么。當下移動互聯網可見的盈利模式主要有廣告、游戲和電子商務三種,而廣告是能最快變現的部分。
就筆者的體驗而言,個體的社交網絡已經越來越傾向于微信,而微博越來越成為個體的“官微”,它只是獲取外界信息和向公眾表達或訴求時的發(fā)布平臺,因而未來新浪微博的媒體屬性會強過于其社交屬性。
但無論如何轉換,憑借新浪微博超過5億的注冊用戶和4700萬的日活躍用戶,馬云都可以很快吃到微博的廣告蛋糕,只不過他必須對新浪微博現有廣告營銷模式進行改革。
舉個簡單的例子,新浪微博前段時間在用戶登錄界面出現某車企廣告,從而遭到用戶大量投訴。再比如,微博用戶會收到諸如減肥藥、美容、家居用品之類的產品廣告,即便拉黑也沒用,這種以犧牲用戶體驗為代價的強推式廣告轟炸,在引發(fā)反感之外很難帶來實際購買行為。
關于微博廣告,一個現實的選擇是向Facebook學習。日前,Facebook對外證實:移動端用戶如果討厭廣告,可以設置屏蔽——此舉客觀上也讓廣告更好地投放給目標受眾。“阿里浪”要做的同樣是精準投放,就是當目標用戶有所需求時適時提供最優(yōu)選擇,譬如利用微博在周邊搜索餐館。
對馬云來說,可能電子商務才是他真正拿手和想通過微博做大的。雖然阿里巴巴早已在移動終端布局了淘寶系列,但淘寶買家的數量和忠誠度都難以和微博用戶相比,未來,基于大數據的精準營銷或許將像金礦一樣取之不盡。
不過,筆者并不完全看好在微博上購物,如果新浪微博最終只是一個購物平臺,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根基。但是,基于C2B(消費者對企業(yè))、按用戶需求定制應該是未來制造業(yè)轉型的一個趨勢,而微博數量龐大、有共同語言或習慣的用戶群最有可能實現這一聚合功能。
互聯網企業(yè)從誕生之日起,就靠講故事吸引資本入場。從早期的無線增值服務到網絡游戲,再到今天的PC端或移動端電子商務,“阿里浪”的故事告訴我們,互聯網公司已經從云端回到地面,步入了真正的商業(yè)時代。盡管未來資本市場仍然需要故事,但是這個故事的版本需要更加現實的盈利模式和可量化的盈利預測。
49歲的馬云說自己這個年紀做互聯網有點老了,其實老的不是他,是新浪這樣的門戶網站以及舊的商業(yè)模式。幾年后回過頭來看,在阿里新浪聯姻的故事里,馬云或許充當的是一個救贖者的角色。
說實話,看到互聯網大佬們刀光劍影的合縱連橫無一不指向傳統零售商們的領地,真心為傳統零售企業(yè)著急。金錢的流向跟著消費體驗走,而消費體驗正從商場到網絡再到移動終端,如果企業(yè)不能意識到這一點,那么在未來的競爭中將岌岌可危。
相關閱讀